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心率失常分会场:Brugada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06/6/2 0:00:0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曹克将
曹克将,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留德归国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人民医院内科学系主任、心脏科主任,江苏省心脏介入中心主任。擅长各种复杂、疑难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国微循环》杂志主编等全国20余种医学核心期刊的常务编委和编委。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9篇。参与编写大型临床专著10部,现作为第一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多项,参与主持国家“十五”攻关课题1项,2004年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Brugada综合征(BrS)是一种与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的离子通道疾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多正常,典型的心电图(ECG)表现为右胸导联(V1-3)ST段呈下斜型或鞍型抬高,临床常因室颤或多形性室速引起反复晕厥、甚至猝死。 早在1917年菲律宾的医学杂志已有类似BrS的病例报道,称之为Bangungut(睡眠猝死时尖叫),在泰国东北部称之为Lai Tai(睡眠之死),在日本称之为Pokkuri(夜间意外猝死),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称之为难以解释的猝死综合征。直到1992年Brugada三兄弟正式报道了8例类似患者,总结出BrS的临床特征为右胸导联ST段抬高、不典型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结构正常和心脏猝死,此后报道的病例迅速增加,1996年Yan等称之为“Brugada综合征”,此后被广泛接受并延用至今。BrS多见于男性,男:女≈8:1,发病年龄多数在30~40岁之间。由于BrS特殊的临床表现,目前尚无法获得该病确切的发病率。已经完成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均以BrS样ECG征为指标来间接反映其发病率,BrS样ECG征的人群检出率为0‰~12.2‰,以东南亚多见,欧美相对少见,我国健康人群的检出率约为7.5‰。 BrS的遗传特征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完全外显),但约有15%患者为散发病例。最早被证实的致病基因是编码钠通道α亚单位的基因(SCN5A),约12%~25% BrS患者携带SCN5A突变。目前已证实的突变位点超过60个,至少包括三种类型,即拼接-供体突变、框移突变和错义突变。新近Verkerk等报道,在两个除外SCN5A突变的家系发现KCNH2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引起与SCN5A基因突变类似的细胞电生理改变。此外,Weiss等通过遗传连锁分析,发现了一个新的染色体区域3p22-25与BrS相关,但致病基因及其功能至今尚未阐明。 近十余年来,在BrS的分子遗传和细胞电生理机制、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和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等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进展,但距离我们真正的识别和征服这种疾病还将有漫长的历程。ESC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发布了“共识性建议”,对BrS诊断、危险分层和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规范。作为Brugada综合征的高发地区之一的中国,医务工作者对这种以往被认为是“少见”疾病的认识应该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才能逐步与国际接轨。

版面编辑:国际循环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