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CIT2010]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治疗新进展

徐亚伟 张步春 同济大学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0/5/17 11:05:0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10年4月1日下午的冠脉介入基本和实用教程第二部分,徐亚伟教授做了题为“AMI 急诊PCI 处理血栓负荷量大的病变时的治疗策略”的专题讲座,《国际循环》记者进行专访,徐亚伟教授就急性STEMI患者PCI治疗及溶栓相关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补充论述,奉献给广大与会者。

1. 择期PCI新定义

    新的择期PCI定义指:溶栓治疗后,3~24h内进行血管造影,必要时PCI。其目的在于:及时溶解血栓,最快开通冠脉;改善左室重塑,改善顿抑或冬眠心肌的血流,防止梗死区域的扩展及延展,缩小梗死面积。近期研究结果和最新荟萃分析提示,在溶栓治疗后24h内行PCI获益大于单纯溶栓治疗,同时风险并未增加。2008年ECS的PCI指南支持溶栓后24h常规行血管造影和PCI(1A)。我国《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也认为,基于“时间就是心肌”的原则,以及临床中存在的PCI延迟的现实,对于PCI明显延迟的患者,可以考虑在尽早溶栓治疗后,择期行血管造影,根据血管造影结果结合临床情况进一步决定后续治疗。新近发表的美国2009年STEMI指南,对最适合转运行择期PCI病人作了明确说明:高危患者、溶栓治疗出血风险高、症状发作4 h后就诊的患者。低危患者也应在溶栓后考虑转送,特别是症状持续、怀疑溶栓失败的患者。

2. 溶栓成功后及时PCI与溶栓治疗

    根据近年来发表的随机临床试验(SIAM Ⅲ、GRACIA-1、CAPITAL-AMI和LPLS)结果,2008年ECS的PCI指南推荐溶栓成功后24h内常规行血管造影和PCI(无论有无心绞痛/心肌缺血,I /A)。这一策略显著减少了溶栓成功后的再梗死率。 

    CARESS-in-AMI是一项在欧洲进行的比较溶栓后PCI与溶栓后保守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共入组600例≤75岁的高危患者,给予半剂量瑞替普酶(reteplase)、阿昔单抗(abciximab)、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随后随机分为立即转运PCI组(n = 299),或标准治疗及必要时补救PCI治疗组(n = 301)。主要观察终点为30天时死亡、再次心肌梗死或难治性缺血的复合终点。溶栓后立即PCI组有289例患者行血管造影,255例接受了PCI。标准治疗组有91例患者(30.3%)进行了补救性PCI。溶栓后立即PCI组有13例达到主要终点(4.4%),单纯溶栓组为32例(10.7%,P = 0.004)。大出血和卒中的发生情况在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 = 0.50)。此外,溶栓后立即PCI组患者平均住院7天,短于单纯溶栓组的9天(P < 0.001)。

    CAPITAL研究将瑞替普酶(reteplase)易化治疗后PCI(n = 86)与单纯瑞替普酶溶栓(n = 84)相比,随访30天主要终点事件(6个月时死亡、再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复发或卒中的复合终点)减少58%(P = 0.03),6个月时的主要终点事件减少53%(P = 0.03)。而两组的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无差异(P = 1.00)。

    多中心、前瞻性的SIAM III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溶栓后早期PCI和溶栓后选择性PCI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共纳入197例患者,其中163例随机进入溶栓后6小时PCI组(包括IRA支架)(n = 82)或溶栓后2周选择性PCI组(n = 81)。主要终点为6个月时死亡、再梗死、缺血事件、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平均随访287 ± 225天。19例(23.5%)患者接受选择介入治疗。结果显示早期介入组复合终点发生率(25.6%)显著低于选择介入组(50.6%,P = 0.001),术后2周左室功能亦优于选择介入组(56.7% ± 11.5% vs. 52.5% ± 13.1%,P = 0.037)。两组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 = 0.374)。

    GRACIA-1是一项溶栓后支架置入可行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共入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500例,患者随机分为溶栓24h内PCI治疗组(n = 248)或保守治疗组(n = 252)。溶栓后PCI组80%的患者(199例)植入支架,6例实施CABG;保守治疗组有51例在住院期间行血管再通手术。30天时,虽然血运重建率如预期在保守治疗组较高,但两组之间死亡、再梗死或血运重建的联合比率无差异。随访1年时,溶栓后PCI组患者复合终点(死亡、再次心肌梗死或血运重建)较保守治疗组低(9% vs 21%,HR 0.44;95% CI:0.28~0.70,P = 0.0008),并趋向于死亡或再梗死发生率降低。此外,两组大出血或血管并发症无显著差异。 

    2009年N Engl J Med杂志全文发表了TRANSFER AMI试验结果,为我们重新认识溶栓后及时PCI和易化PCI的区别提供了新思路。该试验共入选1059例初诊医院不具备PCI条件的急性STEMI患者,距发病均<12h。患者在给予Tenecteplase静脉溶栓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无论成功与否均即刻于6h内转至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急诊导管介入(侵入治疗组,n=522),而另一组则继续观察,如提示溶栓成功则择期再行PCI,如提示溶栓失败则再转至具备PCI条件的医院行补救性PCI(传统治疗组,n=508)。试验的主要有效性终点为30天内的复合终点(包括死亡、再梗死、再缺血、心力衰竭及休克),次级有效性终点为6个月及1年的死亡及再梗死。安全性终点为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显示侵入治疗组复合终点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分别为10.6%和16.6%(P=0.0013)。两组患者出血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别。作者指出,溶栓时间窗、溶栓和/或抗栓药物的选择是影响溶栓后PCI疗效的主要原因。首先,早期单纯PTCA后靶血管再闭塞的风险很高,而随着支架、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及噻吩吡啶类药物的应用,PCI后再闭塞的危险显著下降。其次,由于采用了更小直径的穿刺鞘和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TRI),以及小剂量新型溶栓药物的应用,均使PCI后出血风险显著降低。另外,TRANSFER AMI试验对溶栓后PCI时间窗的选择与以往不同也是该试验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基于近年来针对溶栓后PCI进行的一系列临床试验的结果,溶栓后2h内实施PCI由于纤溶活性的持续存在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超过24h后实施PCI则可能导致梗死相关血管再闭塞的风险增加。溶栓后PCI的最佳时间窗应是溶栓后2~24h,最好在溶栓后6h左右。

小结 
    近期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在溶栓后行PCI可以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但不增加出血风险,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溶栓后似应常规行PCI,但行PCI的最佳时机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版面编辑:沈会会



溶栓治疗急性STEMIPCI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