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OCC2013]葛均波院士:探寻从机制上防病 我国基础研究还需加强

作者:  葛均波   日期:2013/5/28 12:50:1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13年5月24日上午葛均波院士做了"免疫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主题发言。

  2013年5月24日上午葛均波院士做了"免疫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主题发言。葛院士向大会汇报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近年来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方面作用的研究成果。经典的血管炎症损伤学说的理论,人们常常关注免疫炎症的效应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但是葛院士及其研究团队于10多年前开始将关注的重点逐渐转向单核巨噬细胞的上游细胞如树突状细胞(DC)。DC是体内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的递呈抗原的能力是单核细胞的100-10000倍。那么DC会不会在AS中发挥作用?在提出这样的问题后,葛院士的团队首先在人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发现了DC的存在,并且在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的各个阶段均有树突状细胞的聚集,随后又用大量的数据与实验阐明了DC参与AS的具体机制。

  首先成熟的DC可能通过泡沫细胞转化直接参与AS发生和发展,DC可能是除了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以外,泡沫细胞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在糖尿病的患者中,糖基化终产物可以上调DC表面清道夫受体,激活MAPK途径,这可能是DC参与并放大AS炎症免疫反应的新机制。

  以上提到的都是冠心病危险因子刺激DC成熟以启动炎症,促进AS的发生与进展,但是葛院士及其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首次发现半成熟的DC细胞如髓样DC(mDC)可负向免疫调控而减轻动脉硬化或者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一系列抗动脉硬化药物如他汀、贝特类药物可能与此有关。这对于全面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也极大地丰富了DC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

版面编辑:张国建



免疫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树突状细胞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5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