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节奏加快,高血压已不再是老年人专属,年轻人中患病率越来越高。然而,调查发现,中青年高血压控制现状却不及老年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医生和患者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殊不知,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VD)风险可能更高。那么,这一群体该采取怎样的降压策略来优化血压管理?本期默讲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施仲伟教授将从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CVD风险谈起,分析中青年高血压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联合治疗尤其单片复方制剂(SPC)的应用优势。点击视频,一起聆听专家观点吧!
施仲伟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进入“默讲堂”微网站,本期讲课内容全知晓!
扫码关注
讲课要点概览
01 中青年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时代发展,中国预期寿命增加,总体高血压患病率增长,中青年尤为显著。
我国中青年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诊断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仍然较低,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的知晓率低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和收缩期舒张期高血压(SDH)。
中青年高血压的临床特征: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症状不典型,轻度高血压居多,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合并超重/肥胖及代谢异常,家庭自测血压比例低。
02 中青年高血压与CVD风险
相较于老年患者,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CVD风险更高。
IDH在青年高血压患者中的CVD风险,高于老年患者。
青年人群中,1级ISH、1级IDH、2级高血压的CVD风险升高。
03 中青年高血压的降压策略
启动降压干预的时机,仍存争议。除了非药物治疗,应视具体情况启动药物治疗。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针对1级高血压的青年患者,降压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CVD风险,尤其是对于IDH的青年期女性。
各大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β受体阻滞剂作为中青年高血压的首选药物;联合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血压控制率;SPC是降压治疗的大势所趋。
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SN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外周动脉血管三个主要系统,三重机制,合二为一,协同降压的同时有效控制心率。